依据试验报告,“该技术可使摩擦系数降低30%左右,摩擦温升降低37%”。
国外在润滑经济产业化发面走在了前头。王长青认为,“国外的优势在于有先进的理念和充足的资金,具体表现就是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而我国先进技术的应用比较缓慢。”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为政府投入大,能耗高,英国女王就专门委派大臣组织调查,结果发现英国的企业由于对润滑、摩擦和磨损知识的了解和应用不够而损失重大。调查组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字典部磋商后,创造了“TRIBOLOGY”这个新词来表达润滑、摩擦和磨损这门综合学科的内涵。摩擦学这个词1966年3月第一次在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报告中出现。此后,英国建立了一批摩擦学中心以及一批从事研究摩擦学的单位如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相反,与节能降耗密切相关的先进润滑技术却没有在我国得到足够重视。
综合受访人士观点,“润滑经济”在我国未能形成规模,原因在于既缺乏政策的引导,也缺少市场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认为,巨大的潜力没有变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全社会缺乏关于摩擦学的知识和摩擦学知识应用的意识;二是摩擦学设计没有真正进入各个工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得不到应用;三是国民的摩擦学教育日益削弱,摩擦学教育体制缺失没有得到关注。加强人才的培养成为润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王长青补充道,国家层面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产业政策对此方面也鲜有关注。而国家支持的一些主要的科研院所尚未实现技术突破,造成的印象是全社会都缺乏核心技术。另外,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待遇不平等,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缺乏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王长青认为,在没能真正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时,要改变原有的习惯较难,至少没有改变的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力推广,通过试用等方式证明先进之处。不过这又面临成本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有许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民营企业有技术,但缺乏资金支持。”
在及开元看来,先进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在技术本身。“现在还是比较封闭的体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还比较强烈,首先要进入门槛”;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国36条”,帮助民营企业发展润滑产业。
当前需要加大研究成果的应用,切实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避免造成研究与市场“两张皮”的情况。
“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参加摩擦学研究的企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未来应该进一步扩大参与面,扩大影响,提高水平。”薛群基认为,中国应该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研究单位、高校等共同的力量,使我国的润滑材料和技术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薛群基指出,从政府到摩擦学界都应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在润滑产业上的发展,高校、研究机构也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把研究成果在企业推广。“因为润滑材料和摩擦学的应用性非常强,如果不开展应用,那相关的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就不能切实发挥推动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记者王仁贵)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